其实,在一定条件下,生和死也相互转化。这就是罗素所说的“自己不能再做的事有人会继续做下去”的科学道理。
肉体生命的存在过程由生到死,固然不可逆转,但人们可以在“类”的范围内,在肉体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关系中去理解生与死的转化问题。
罗素用他98年生涯追求他的理想,最后他走了,但他的事业和精神生命得到了升华,以肉体的离去换来了人格的永生、精神的长存、真理的昭彰、事业的长青。
这位伟大的分析哲学家和思想家在人们的心目中树立起一座丰碑。
罗素对生死的见解与我国传统思想家的思想是不谋而合的——关于实现从肉体生命向精神生命的跃迁。
儒家的一些代表人物常常把表现人精神境界的东西,如“仁”、“义”、“节”、“操”等看得高于人的肉体生命,不仅主张人要为之而生,而且主张人们舍命保卫。“杀身成仁”、“舍生取义”等等,无不表明精神生命重于肉体生命的道理。
在庄子眼里,“死不足悲”、“哀莫大于心死”,“心死”是最可悲的事情。
老子则分析了怎样实现从有限的生命向无限的精神转化。他说:“不失其所者久,死而不忘者寿”,死而不亡,即不朽之义,不朽然后寿。
罗素对生和死的见解标签:罗素对生和死的见解
评论列表
真的是厉害啊,爱了爱了
2021年06月15日 13:07